背景温度TB(开尔文):探测器视场中所有辐射源(不包括选定的系统源或目标)的有效温度。
偏置电压VB(伏特):施加于探测器电路的电压(通常为直流电压)。在Infrared Materials的测试数据报告中,总偏置电压在探测器与串联的负载电阻之间分配,分配比例取决于两者的相对电阻匹配。
最佳偏置电压:使信噪比达到最大值的偏置电压。
最大偏置电压:使信号达到最大值的偏置电压。
截止波长λc(微米):探测器D*值降至其峰值一半时所对应的波长。
截止频率fc(赫兹):衡量探测器响应速度的指标,定义为探测器在方波脉冲辐射下信号降至最大值0.707倍时的频率。
D星(D*,厘米·赫兹¹⁄₂·瓦⁻¹):描述红外探测器信噪比(S/N)的品质因数,归一化为1 cm²的有效面积(Ad)和1 Hz的噪声等效带宽(Δf)。其值受辐射源温度、调制频率(f)、探测器工作温度、视场及背景温度影响。公式:

其中,信号(S)和噪声(N)单位为伏特或安培,H(均方根瓦特/厘米²)为入射到Ad上的辐射通量密度。若无特别说明,探测器视场默认为2球面度,背景温度为298 K。
黑体D星(D*):探测器受特定温度黑体辐射时的D*值,示例:D*(500 K, 1000 Hz, 1 Hz),其中500 K为黑体温度,1000 Hz为调制频率,1 Hz为噪声等效带宽。
峰值D星(D*):探测器在单色光源(波长对应其最大信噪比)下的D*值,示例:D*(λpk, 1000 Hz, 1 Hz)。公式:D*λpk = (C.F.)·D*BB,C.F.为与探测器截止波长及光谱响应相关的转换因子。峰值D*通常通过预定的C.F.计算得出,而非直接测量。
暗电阻Rd(欧姆):无入射辐射时,探测器在特定温度下的电阻。
元件尺寸L、W(毫米)及有效面积Ad(厘米²):探测器元件的长(L)和宽(W)。L为电极间距(例如1 mm×2 mm探测器,电极间距为1 mm)。有效面积Ad = L × W,用于生成信号和噪声。
元件间距与节距(毫米):阵列中相邻探测器有效区域间的非活性距离为间距,中心间距为节距。
元件温度Td(℃):探测器实际工作温度。非制冷探测器通常为环境温度。
视场FOV(球面度):探测器可响应的立体角范围,从有效区域对角线至限制孔径测量。
负载电阻RL(欧姆):偏置电路中与探测器串联的电阻。
噪声等效功率NEP(瓦特):使探测器信噪比为1所需的入射辐射功率(W)。NEP受辐射源温度、调制频率、噪声等效带宽、视场及背景温度影响。公式:

示例:NEP(500 K, 1000 Hz, 1 Hz)。若噪声等效带宽归一化为1 Hz,则NEP = √Ad / D*。
上升时间tr与下降时间tf(秒):探测器对辐射脉冲的响应时间。上升时间为信号从10%升至90%最大值所需时间,下降时间为从90%降至10%所需时间。
均方根噪声N(伏特/安培,RMS):无入射辐射时探测器的电输出噪声,主要与探测器面积、背景温度、工作温度、偏置电压、噪声等效带宽及视场相关。
均方根信号S(伏特/安培,RMS):入射辐射引起的探测器电输出信号,主要受调制频率、工作温度、偏置电压及辐射源光谱/温度影响。
光谱响应率Rλ(伏特/瓦特):探测器信号输出与单色入射辐射功率的比值,公式Rλ = S/W。其值主要与探测器温度、波长、调制频率及偏置相关。
峰值响应率:探测器光谱响应最大时的响应率值,示例:R(pk, 1000 Hz),其中1000 Hz为调制频率。